知青中的知青

2021-01-25 17:17:37  来源:“承德知青网‘重绿杯’美文大赛”参赛作品选
分享到:
      作者:胡乐夫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达连坑位于双塔山区偏桥子公社的一个村落,近50多户人家,距离公交站点有条18里依山傍水的土路。据老人讲:很久以前,滦河从村前流过,洪水退后山涯下留有许多大水坑,东西过往行人需搭两座山梁通行,大东梁,小东梁,所以叫"搭梁坑"。岁月流失,河水改道,十里八乡代代相传,口误白话,确认地名时,渐渐无人记得原始初衷,最终地图标示《达连坑》 
         1968年正值荞麦花开时节。一辆嘎斯卡车,冒着青烟吼叫着爬上"拐梁”(广仁岭),一路颠簸风尘仆仆,到达全家插队目的地达连坑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。
   
开始住的是村南头一个大院里,房东姓王,南厢房三间土坯草房,东边一间是大门,西边两间腾给我们安身。这房过去是养马的,外屋灶台连着里屋的土坑,外屋左手墙边摞放着两个大棺材,西山墙外是用秫秸围起的茅坑,挖个坑,搭上二根木棍盖块石板,即茅坑。院东西两侧有石碾子,石磨。北面三间土坯草房,住着王家四代人,按辈分礼节数房东家最长辈,尊称老太太,二爷爷,二奶奶,大叔,大婶。
      
日落西山,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没得仰磕歇息,二爷爷成份是地主,晚饭后被红卫兵呦呵去开批斗会。那时候以阶级斗争为纲,每人必须会背二段语录,不然村口禁止通行。
      
房东老太太,蹑手蹑脚的送来一盏煤油灯,微弱灯光下蜷缩着的一家人终于得到一絲安慰。晚饭,啃着邻居送来的烧饼,思考着未来的人生。闭上双眼两个棺材总是浮现在脑海中,人还活着怎么就先预备棺材呢?朦朦胧胧渐入夢境。突然,耳边一阵搅动,强睁双眼,借窗口掠进的月光定晴一看,硕大的耗子在炕上窜来窜去。耗子欺生,吱吱叽叽在向新住进来的人示威。未夢惊醒,长夜漫漫,碾转不能入睡,静待天明一看,原来茅坑是耗子的乐园,耗子洞与茅坑是相通的。
   
第二天,生产队长来家里分配农活儿。队长性辛,30岁左右,戴着红卫兵袖标,1.8米的大个,身穿家染黑色粗布对襟上衣,肩上有块补丁,络缌胡子,严肃有余,笑容不足,分配我到妇女队去倒牛粪。
      
村里养二十多条牛,大牛圈挖出的粪像座小山。三人一组,前面的人用镐刨下,中间的人使榔头捣碎,后边的人用铁锨铲到一边。六七组人环绕着粪堆干活儿,妇女们边干活儿边拉家常。我们初来乍到,榔头是朝辛队长借的,学着别人干活的样子,举起那原始的农具在恶臭发酵的粪土中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挪动,十五岁少年细嫩的双手开始了磨泡的征程。天黑收工,妇女队长给我记了3分工。谁知退休计算工令,竟是从这天开始的——196898日 (45年工令      

一揽达连小村幽,

别看交通不方便,

什么是苦?什么是甜?什么是知青?说得清又说不清,知青的生活到底什么样?作首长律略叙:

落户偏桥遣做农。

茅屋土炕伴蛙鸣。 

挝篓编筐载众星

贪黑浇地练金睛。

荒山野岭乱石丛,

偶遇缺薪馍不起,

风匣最怕连天雨,

口渴曾饮车道水,

 

耪地初学后脚登。

莠苗不辩遇峥嵘。

盛夏砸桩战虐洪

大寒入睡梦笛声。

脚下跳蚤顶上虱,

瞎蜢化日隔衣咬,

刺耳蚊虫催你睡,

多年修炼求成果,

     一样的知青不一样的命运。天道酬勤,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,李树伟也是达连坑的知青,从发表第一篇稿件开始,文章在报上发表百余篇,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。

     达连坑,永远的地名,不再是永远的坑,将被知识添平。历史将铭记:知青中的知青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责编:杜金明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作者简介:胡乐夫,笔名:安定里人 (男) 1953年生人,67岁,承德工艺美术公司工作,1968年北京花园村中学毕业后随家到承德达连坑下乡插队,1975年抽调承德交通局搬运队,1980年承德工艺美术服务部工作,1985年经济干校1988年毕业,2005年调回回京工作,2013退休。

(责编:baixing)